杜甫(712年—770年)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他的诗歌被广泛认为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。在他的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和《北征》等作品中,他深刻地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动荡和社会的苦难,这些作品因其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情感而备受赞誉。
在杜甫的传记中,对他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。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元稹(779年—831年)所作的《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》,这篇文章不仅详细记录了杜甫的生活经历,还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高度赞扬。元稹认为,杜甫的诗“穷年忧黎元”,即终其一生都在为人民的疾苦担忧;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、战争灾难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辛,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。
此外,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也在他的《与元九书》中提到杜甫的诗歌是“每饭不忘君”,形容杜甫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始终将国家大事放在心上。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体现在他的每一首诗中,使他的诗歌成为了了解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。
总的来说,杜甫的传记作者们一致认为,他的诗歌不仅是艺术的杰作,更是历史的见证。它们以其深刻的现实性和对社会不公的揭露,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,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,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因此,杜甫被誉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歌也被誉为“诗史”,这是对他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最高肯定。